剽窃和人工智能政策

本刊致力于维护最高标准的学术诚信和出版道德。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剽窃政策,旨在防止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包括剽窃、自我剽窃和不当引用。

剽窃政策

1. 剽窃的定义。

剽窃是指将他人的作品、观点或文字作为自己的作品使用而不注明出处的行为。这包括但不限于:

复制和粘贴其他来源的文字而不注明出处。
转述他人观点而不注明出处。
使用他人作品中的图表、数字或数据而不注明出处。
提交以前发表的作品而未披露(自我剽窃)。

2. 投稿前筛选。

使用可靠的检测软件(如 Turnitin 或 iThenticate;中文稿件使用知网等)对所有提交的稿件进行剽窃检查。该软件会将提交的稿件与广泛的学术出版物、文章、书籍和互联网资源数据库进行比较。如果发现稿件与已发表的作品有明显的相似之处,编辑团队会对稿件进行标记,以便进一步调查。

3. 投稿后和审稿过程。

在同行评审过程中,审稿人还必须对任何剽窃迹象保持警惕。如果怀疑提交的稿件存在剽窃行为,审稿人将通知编辑团队,并对案件进行进一步审查。如果在稿件被接受或发表后发现剽窃,编辑部将采取纠正措施,包括撤回或撤销文章。

4. 剽窃的类型。

直接剽窃:逐字逐句复制其他来源的文本、数据或图片,但未适当注明出处。
转述剽窃:改写他人的观点或研究成果而不注明出处。
自我剽窃:在新提交的作品中重复使用自己以前发表的作品的大量内容,但未适当注明出处。
嵌入式剽窃:吸收其他来源的短语或观点,但未注明出处,同时改动部分词语或重新排列句子。

5. 剽窃的后果。

初步警告:如果在早期阶段(录用前)发现剽窃,作者可能会被要求修改稿件并提供适当的引文。如果问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文章可能会被退稿。
退稿:如果发现大量或严重剽窃,稿件将被直接退稿,作者可能被禁止今后再向本刊投稿。
撤稿:如果在文章发表后发现剽窃行为,可能会撤稿并通知作者。也可能会发布撤稿通知。
机构报告:对于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期刊可能会向作者所在机构或其他相关机构报告,以采取进一步行动。

6. 作者责任。

作者必须确保所有参考文献、引文、数字和从其他来源获得的观点都按照期刊的引文样式正确引用。作者必须披露与所投稿件相关的任何以前发表的材料或正在进行的工作。这一点在引用自己以前发表的材料时尤为重要,以避免自我剽窃。

7. 发现剽窃后的修改

如果在投稿后发现剽窃,编辑团队将联系作者要求修改。作者将有机会修改稿件并正确引用借用内容。如果剽窃问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文章将被退稿,稿件也不会进入同行评审。

8. 透明与诚信。

本刊遵守 COPE(出版道德委员会)制定的有关剽窃和学术不端行为的道德准则。编辑部确保公平、透明地处理所有剽窃案例。如果出现任何问题,我们将通知作者,并给予他们回复或修改稿件的机会。

9. 作者教育资源。

本刊为作者提供有关正确引用资料来源、避免剽窃和维护学术诚信的教育材料和指导。这些资源可在本刊网站上查阅,也可应要求提供。有关剽窃的其他资源,请访问: https://www.plagiarism.org。

10. 生成式人工智能政策。

作者:

作者可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使用AI工具作为辅助,但绝不可将其替代人类的批判性思维、专业知识和学术判断。AI工具的使用必须始终处于人类的监督与控制之下。作者须对其作品内容承担最终责任,具体包括:仔细审查并核实所有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公正性(包括核查文献来源,因AI生成的参考文献可能存在错误或伪造);对所有材料进行彻底编辑与调整,确保论文体现作者的真实原创贡献,并反映其个人分析、阐释、见解与观点;确保任何工具或资源(无论是否基于AI)的使用对读者保持公开透明——使用AI工具需在投稿时提交声明;通过查阅所用AI工具的条款条件,确保论文创作过程符合数据隐私、知识产权及其他权利的保护要求。

使用声明:作者应在投稿时通过论文中单独的AI声明段披露使用AI工具辅助撰写的情况,该声明将随正式发表作品一并公开。

审稿人:

研究人员受邀评审他人论文时,应将稿件视为机密文件。审稿人不得将投稿论文或其任何部分上传至生成式AI工具,此举可能侵犯作者的保密权与知识产权;若论文包含个人身份信息,还可能违反数据隐私权。保密要求同样适用于同行评审报告,因其可能包含关于稿件和/或作者的机密信息。

作者与审稿人在使用AI工具时,需要注意AI借用他人研究成果或数据,因而会导致剽窃的发生。在使用AI为翻译润色时,也需要注意避免剽窃、泄密、侵权的发生。本刊不建议作者、审稿人使用AI工具翻译或润色论文或审稿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