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ial Process and Peer Review
编辑流程与同行评审
预审阶段
投稿后,期刊编辑将立即进行技术预审,评估以下内容:
- 稿件与期刊主题的总体契合度;
- 稿件是否符合高质量研究与伦理标准;
- 是否达到进入后续评审的严谨性标准。
学术编辑(如主编或编委会成员)将收到投稿通知并被邀请进行编辑预审。在此阶段,学术编辑将评估稿件是否符合期刊范围、科学合理性(包括参考文献的相关性及研究方法的正确性)。学术编辑可决定拒稿、要求修改后进入同行评审,或直接推荐合适审稿人进入同行评审流程。
同行评审
通过初审的稿件将分配给至少两位独立专家进行同行评审。期刊采用双盲评审制度(作者与审稿人互不知晓身份)。
常规投稿由编辑部助理编辑邀请专家(包括学术编辑推荐的审稿人),也可能从编委会成员或客座编辑中遴选。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也会被考虑,但需满足以下条件:过去三年内未与任何共同作者合作发表论文,且当前未在与作者同一机构工作或合作。
可选开放评审
期刊提供开放评审选项:作者可选择将审稿报告和编辑决定与稿件一并公开。审稿人亦可签署审稿意见(即在公开报告中署名)。作者在出版前可随时更改开放评审选择,但出版后需经出版商和主编批准方可修改。我们鼓励作者选择此方式,以体现研究的严谨性。为保障公正性,审稿人姓名仅在本人同意且论文被录用后公开。
编辑决定与修改
本刊所有文章、综述和通讯均需通过同行评审并获得至少两份审稿意见。编辑部将传达学术编辑的最终决定,包括以下类型:
- 录用(accept):直接录用、原样刊登。
- 小修(minor)后录用:根据审稿意见修改后原则上接受。
- 大修(Major)后重审:录用与否取决于修改情况。作者需逐条回复意见,若无法修改部分内容需说明理由。通常最多允许两轮大修,作者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修订稿,修改版将返回审稿人进一步评估。
- 拒稿(reject):稿件存在重大缺陷或缺乏原创性贡献,不接受重投。
作者须逐条回应审稿意见,若存在异议需提供明确解释。若编辑部在评审或出版阶段无法联系作者,期刊有权在约定时限后撤稿。
作者申诉
作者可通过邮件向编辑部申诉拒稿决定。申诉须包含详细理由(包括对审稿人和编辑意见的逐条回应),且仅限“拒稿且不接受重投”决定后三个月内提交,否则不予受理。执行编辑将把稿件及相关材料(含审稿人信息)转交指定编委会成员。受邀学术编辑将提供建议(录用、再审或维持拒稿),最终由主编裁定。此阶段拒稿为终局决定。
出版流程
录用稿件将经历专业排版、英文润色、作者校对、最终修改及在线出版。通常不接受作者在录用后修改正文(除版式或语法外)。若需修改,作者需向编辑部说明理由,编辑部将根据修改内容重新进行学术评估。